台灣登山教育推展協會
TWN Mountain Education Association
面山教育概念圖
資料來源:博崴媽媽- 面山教育
國立教育廣播電臺- 《教育行動家》從張博崴山難事件看「面山教育」
四年前,大學生張博崴因獨自登山造成山難,歷經51日的仍搜救未果;張博崴的雙親因此申請國賠,日前台北地院判賠國賠267萬元,引起各界討論。6/2 張博崴的父母:張俊卿與杜麗芳,接受教育電台《教育行動家》的節目專訪,談到整起事件始末,與投入「山難救助體制」和「面山教育」的動機。
「是制度不完善所以不利搜救,而不是搜救不力!」
自判決消息傳出,許多輿論聚焦於「張博崴雙親認為消防人員搜救不力而提出國賠」。
在訪談過程中,張博崴的父親-張俊卿表示是「制度不完善導致不利搜救,而不是第一線消防工作人員搜救不力!」。「台灣的山林迷路獲救率是最低的!」搜救過程中,張俊卿與杜麗芳看到的是消防人員人力不足,搜救過程缺乏完整的SOP導致第一線消防人員無法有效率地進行搜救。
在缺乏良善機制的訓練下,專業度不足的搜救人員不僅是地圖判讀能力偏弱,甚至可能70%具有高山症,而上山參與行動的搜救犬實際卻是以瓦礫搜救為主要訓練項目…種種現象讓張博崴雙親認為整個山難搜救的「體制」需要被注意、被改變,進而走向申請國賠一途。
杜麗芳四年來展開一系列體制更新的推動,包含野外緊急醫療救護法通過、落實登山保險、衛星手機開放、嚮導授證、揹工制度改善等,期望整個山難搜救系統能更加完善。
面山教育納入國家教育:從根本訓練孩子戶外解決問題的能力
杜麗芳表示,張博崴自求學階段就熱愛登山;以往在加拿大也有登山迷途的經驗,但這次卻無法幸運走出,其中的原因包含了台灣與加拿大的地理環境差異:以加拿大的環境推論,迷途時若走向溪流即可走向平地;但是台灣的地理環境卻易有坍方,因此若沒有對台灣的山林有足夠的知識,就容易做出不正確的判斷。
跳脫體制,教育才是第一線預防的契機。但縱觀台灣的教育系統,在戶外求生或體驗的環節較為缺乏,無法給孩子足夠訓練戶外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習機會。張博崴的事件發生後,杜麗芳也了解到山野知識的教育不足只會造成未來更多憾事的發生,因而積極推動「面山教育」。面山教育涵蓋環境教育、山野教育、生命教育與山林產業經濟發展等面向;除了了解山林的環境,更著重體驗、反思與團隊合作的實踐。
政府結合民間力量,打造「山的教室」
沒有人樂見山難的發生,但若張博崴事件留下只有「判決結果」、「國賠」、「消防人員無辜」、「登山者的自負」等片面印象,會更遺憾:體制與教育的相輔相成,才是更遠的視野。台東已成立了第一所的面山學校,花蓮縣銅門國小也將納入面山教育課程。杜麗芳以澳洲SES系統為例,期望未來的面山教育政府能結合民間的力量,不只改善山難救助體制,更能將面山教育納為國家教育。
節目: 6/2 《教育行動家》
資料來源:http://eradio.ner.gov.tw/otherInfo/eventNews/?recordId=88&_sp=detail
原始訪問: http://ppt.cc/Znta6
面山教育與救難機製論壇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wn.mountain?fref=photo